七旬老太二十余年照顾帕金森儿子【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一首《游子吟》,诠释了天下多少母亲无私的母爱。
在大英县蓬盐大院就住着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大半辈子时间都守候在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儿子身边,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又无怨无悔地付出,感动着众人。这位老人名叫陈财绪,是大英县蓬莱中学文捷老师的母亲。
陈财绪1942年出生,73岁,大英玉峰镇家兴沟人,和丈夫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初见陈财绪,是在她和儿子蓬盐大院的出租屋内,当时她正帮儿子淘米做饭,文捷老师则借助体育器材恢复身体机能。头发稀疏、一脸风霜、面容慈祥,是老太太留给记者的初步印象。只见她鞠躬着背,走起路来异常吃力,着实让人心疼。
“我儿子这辈子吃了太多苦,不容易啊,这么多年我就是他的手和脚。”老太太打开话匣子,陷入了回忆……儿子文捷是家中独子,1965年生,因勤学好问于1981年考取了广元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元市朝天区青龙小学教书,两年后调到镇中心校工作,任教初中部体育教学,却在一次教学中作“支撑前空翻”动作时意外受伤,不慎头部先着地。虽然经过了简单治疗,但却为以后患帕金森综合征留下了很大隐患。
坚持工作一段时间后,文捷逐渐出现了走路不自然,手部僵硬、腿部抖动等现象。为了更好地接受照顾,1989年他申请调回了大英玉峰中学教书,母亲陈财绪便开始肩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那时候从老家到玉峰街上有8公里,陈财绪常常起早贪黑背着粮食、蔬菜、菜油来照看儿子,晚上还回老家做农活。
1991年结婚生女后,文捷的手部僵硬、腿部抖动的现象日益加重。“开始以为是脑震荡或间接性癫痫,但后来生活越来越困难。”文捷一家人才意识到病情加重,踏上了求医问诊的道路。从蓬莱镇到遂宁、南充、成都,几年求医问诊的成效不大,病情也越来越重。妻子逐渐失去耐心,离开了他。父亲更是因为他的事情,哭瞎了一只眼睛。
2000年文捷离了婚,年仅36岁的他身体每况愈下,正式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俗称“不死的癌症”。正当壮年,本应是家中的顶梁柱,上赡养父母,下抚育子女,可突如其来的病痛让他成了家庭的负担:全身僵硬,不能动弹,就连翻身都得靠年迈的母亲帮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用文捷老师的话说就是“求生不能,求死无路”。十余年来,母亲陈财绪带他辗转省内外多地求医,微薄的工资收入勉强只够吃药,几十万的手术治疗费用让文捷愁眉不展,家里更是债台高筑。
“他是我亲生的,我能不照顾吗?”母亲陈财绪肩负起了照顾儿子、丈夫、孙女一家的责任,没想到,这一照顾就是10多年。由于文捷手脚不能动弹,吃饭、喝水、换衣服,都得老太太亲力亲为。“妈,拉一拉我”,这是陈财绪老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时文捷夜里咳嗽,母子俩一夜都睡不着觉。因为文捷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每隔几分钟就需要老太太帮忙伸展一下手臂及脖子,而年纪越来越大的老太太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几次,她买菜回来上7楼摔倒了,差点晕死过去。
好在病魔无情,人间有爱。面对文捷老师的不幸遭遇,社会各方齐力伸出援手:2006年,文捷所在的蓬莱中学(1995年调入)全校师生主动献爱心捐款;之后,县教育工会倡议全县师生发起了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随之,省市县领导多次前往他家看望、慰问,并带去慰问品及慰问金,鼓励他要乐观坚强,顽强与病魔作斗争。10元、20元、100元、200元……同学、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等也纷纷加入了爱心捐助活动中来。
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让文捷树立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2014年6月,文捷在四川省八一康复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植入了国产DBS(脑起搏器),花费15万余元。如今,文捷老师已经能走路能翻身了,生活基本能自理了。谈及这些爱心援助,母子俩眼泛泪光。
“我妈太伟大了,可以说没有我妈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文捷说,现的他每天都会积极锻炼,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甚至能上残运会比赛。未来,他想通过创业减轻家里的负担,并帮助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陈财绪老人则站在一旁慈爱地看着儿子说到:“只要我活一天,就是你的手和脚。”
【转自大英网,略有改动】
本贴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