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克隆技术:帕金森病的救星?
如果说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里的突破性成就,那么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出现在医学范围内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科学家在实验鼠的帕金森病治疗上,运用治疗性克隆技术获得了成功。美国纽约Sloan-Kettering研究中心的LorenzStuder教授是该课题的负责人,他非常看好这种疗法的前景。
该项研究结果已发表于英国新一期的《自然·医学》杂志上。
自体皮肤细胞→神经元移植
治疗性克隆技术即利用克隆技术获取人类早期胚胎,但目的不是将胚胎培育成人,而是为了提取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使其发育成为所需的细胞甚至器官,用于治疗人类疾病。
胚胎干细胞是基本的主要细胞,它能生成所有其他细胞和组织。干细胞研究者希望,将来能通过从帕金森病患者身上取一小片皮肤,获得胚胎干细胞,然后应用治疗性克隆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据纽约Sloan-Kettering研究中心的LorenzStuder教授介绍,他们对患帕金森病的实验鼠进行的实验流程分几步完成。首先,Studer教授的研究小组给实验鼠注药,抑制并杀死其神经递质——多巴胺,依据人帕金森病的原理制造出动物模型。研究人员从实验鼠尾部活检取出组织移交给日本神户RIKEN生物研究中心克隆技术的科学家TeruhikoWakayama,由其从这些皮肤细胞组织中提取细胞核,移至鼠生殖卵而培养出克隆胚胎。研究人员总共利用了24只患帕金森病实验鼠的皮肤细胞,制造出187种不同的胚胎干细胞。
之后,这些胚胎干细胞再从日本运回给纽约Studer教授的课题组,诱导其发展成可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然后将这些神经元移植至患有帕金森病的实验鼠体内。
总共有6只实验鼠接受了从自体皮肤细胞到最终的神经元移植,效果非常理想,移动行为测试分值均显示良好。
前后对比,相似又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Studer教授课题组的此次研究,与美国马里兰州国立神经障碍与卒中研究院的RonMcKay教授于2002年进行的那次试验有一定相似性。当时,McKay教授及其同事从鼠胚胎中取出干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它们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促使干细胞分化成能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与McKay教授课题组不同的是,Studer教授课题组这次没有在干细胞的移植过程中抑制实验鼠的免疫系统。
Studer教授课题组在给另外7只患帕金森病的非神经元克隆源性实验鼠移植干细胞时,同样在未抑制其自身免疫系统的条件下进行移植,但没有发现这些实验鼠的帕金森病的症状有任何改善。在11周后的动物尸检中发现,这些鼠的脑内存有慢性炎症,而在其中的3只实验鼠脑内,所有的移植细胞均未存活。
加利福尼亚生殖医学研究院院长AlanTrounson教授对此解释道:“这一现象说明,免疫应答主要取决于识别细胞自身的基因遗传。”
虽然Studer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提示克隆基因匹配在提高治疗成功率上的重要意义,但这一技术是否能使人类达到“终结”帕金森病的目的还不完全清楚。一方面,尚未有学者能够制造克隆出人的单个干细胞。另一方面,即便单个克隆干细胞得以成功缔造,但由于人的胚胎卵极其短缺,最终能够获得治疗的患者也将会是屈指可数。
攻克技术难关
Studer教授在《自然·医学》杂志中强调了本试验的技术难关。他指出,这是一项多中心共同参与的具有很强挑战性的研究,在一个实验室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如果这项实验技术对技能要求过高的话,将来在人的治疗上成本可能就非常之高。
这就是缘何一些研究人员都看好日本Kyoto大学的ShinyaYamanaka研究员考虑用更简易的基因重排这一先驱方法来攻克技术难关。但是,Yamanaka的实验中会遗留一些有活性的基因,最终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完全解决才可以开展人体试验,研究人员的下一步打算是将此法在猴子身上进行实验。
在如火如荼的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之争中,帕金森病的治疗在其中显得格外突出。尽管这项关于制造人胚胎干细胞潜在的治疗方案还涉及到伦理道德的争论,但科学家们对此仍然充满期待。
治疗性克隆技术在实验鼠身上获得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相信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治疗人类帕金森病,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或许治疗实验鼠帕金森病获得的成功,就是人类向治疗帕金森病迈出的重要一步。